新闻中心

NEWS

质量与信息化|省级质控中心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与应用

发布时间: 2023-08-08 09:35    浏览量:837
  • 上一篇:延长CT球管使用寿命:正确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方法
  • 下一篇:基于物联网可移动医疗设备共享应用探索与实践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总会计师 王成
  •      《“十四五”国家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规划》明确指出,要将医疗质量安全作为核心工作融入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加强管理、改革创新等方式不断提升临床专科能力。医疗质量管理是省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以下简称“质控中心”)的重点工作。目前,质量管理模式逐步从粗放式管理转变为以医疗质量指标为抓手的精细化管理。随着医疗质量管理的不断深入,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质控管理平台,实现智能化质控已成为医疗质量管理部门的现实需求。省级质控中心也需要借助信息化平台来实现区域医疗质量统一动态管理,提升临床专科医疗质量安全水平。本研究以江苏省人民医院省级质控中心信息化管理实践为例,介绍了质控平台的设计思路及功能,供研究人员参考。


    省级质控中心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建设目标

           通过该院省级医疗质量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实现跨医院、跨系统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实现质控中心下属三级、二级医疗机构的数据上报,依托质控中心信息化平台,建设科学、合理的智能化医疗质量管理新模式。


          平台技术架构

          省级质控中心信息化管理平台采用B/S架构,C语言开发,由数据层、业务层和应用层构成。其中,业务层主要由八大业务模块构成;数据层实现标准化的指标数据交互,在院内智慧管理数据资源平台基础上,与HIS、病案、DRG系统、公立医院绩效上报与评价系统、单病种上报平台等多数据源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支撑应用层。平台架构如下图所示。

    1.png


    平台功能


          指标采集和数据上报

           指标采集分为自动获取和人工规则纠偏两种方式,支持采集下级质控单位、国家质控网站或其他省市级质控平台等多来源数据。通过与院内医疗质量指标管理平台对接,上报数据按月自动获取,确保院内指标数据的定义、口径、来源统一。数据上报主要分为质控指标数据上报和病例数据上报。


          质控指标多级审核及权限管理

           建立四级审核流程:(1)下级单位质控员定期上报数据;(2)下级质控单位主任负责审核上报数据,传达政策;(3)省级质控中心秘书负责所有成员单位上报数据的收集及审核,定期汇总下级质控单位月度、季度和年度指标数据;(4)省级质控中心主任负责质控数据的最终审核。对于数据的查询或修改,限定每一层级的质控单位只能访问本单位数据。若需查询或修改本单位录入以外数据,需提交申请,由省级质控中心主任审批后获取查询或修改权限。


          数据分析与关键指标监测预警

           数据分析用来展示各专业质控中心的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总结报告,个体及综合指标项同/环比分析、比例分析、趋势分析,以及指标的合格率分析和数据评价。省级质控中心对数据的来源、及时性和有效性以及数据合格率进行监控,定期抽查下级单位关键指标数据,针对数据逾期、指标恶化情况及时提醒,用短信的方式反馈,并对抽查结果进行公示与排名。


          指标动态管理

           质控工作中,需对质控指标体系频繁修订,对指标的内涵和外延需根据国家、省厅质量管理部门或下级单位医疗发展情况定期调整,这就要求指标实现灵活的、可自定义的动态管理。基于医院的智慧管理数据资源平台,指标体系还可实现分类分级管理。


          一体化质控管理

           该功能主要用于记录质控中心的常规工作,包括检查、培训和会议管理。


    平台建设成效


           目前,该院省级质控中心信息化管理平台已实现34个病种、2 027个质控指标的数据采集,17个质控中心分为三个批次完成系统上线。依托平台建设,各专业质控中心在国家发布的质控指标基础上,结合江苏省各专业实际,梳理了指标体系,完成质控指标的2022年版修订,纳入指标动态管理库统一管理,实现指标编码标准化、指标管理规范化、指标逻辑合理化。


    结论

           省级质控中心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提高了质控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及时性,便于各专业质控中心开展精细化管理,有利于提升下级质控单位的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分级诊疗,促进区域医疗水平的提升。由于本研究平台建设尚处于初期,还需进一步融入PDSA理念,完善考核标准和数据评价方法,推进质控中心同质化管理,利用专网传输数据,确保网络和数据安全。



    来源:中国卫生质量管理杂志社


    作者: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朱甬倩等


    声明: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及分享更多信息,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谢谢!


    医工融合创新中心编辑:蒋琴(实习生)


    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审核:朱宗达



    欢迎关注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公众号,一起探讨学习交流。

    二维码.jpg

    医工融合创新中心.jpg




  • 上一篇:延长CT球管使用寿命:正确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方法
  • 下一篇:基于物联网可移动医疗设备共享应用探索与实践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总会计师 王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