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高校附属医院科技成果转化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 2023-07-30 16:29    浏览量:1045
  • 上一篇:全院糖尿病患者血糖信息化系统管理的应用
  • 下一篇:基于 5G 技术的院前急救协同平台设计及应用
  • 摘  要


    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卫生健康行业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和满足人民群众医疗需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者梳理高校附属医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在“人”“财”“物”“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介绍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自2017年开始,针对医院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医院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与企业和市场脱节问题,探索建立医院主导型临床医学科创园区和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的实践。“政、产、学、研、医、用”一体化的临床医学科创园区多措并举吸引院内外优秀研究人才和项目进驻,推动创新型科研项目的实施,并通过与企业集团合作建立了医院主导和社会资本参与合作的健康产业模式。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立足于院内成果的孵化和转化,结合市场需求和临床需求,推进医院与院外企业的多方合作,健全了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链条化运行机制,并通过集中招募支持资金,缓解了中试研究资金不足、产品化资金不足的问题。医院的专利授权数量由2018年的23项增加至2022年的105项,专利转化金额由2020年的200万元增加至2022年的1100万元。建议高校附属医院进一步健全成果转化组织架构、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成果转化运行机制、构建医校企合作平台、完善转化考核评价机制,促进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良性循环。



    前  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更是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卫生健康行业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和满足人民群众医疗需求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2017年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探索建立了符合自身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笔者分析我国高校附属医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的实践,以期为高校附属医院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借鉴。


    一、我国高校附属医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学者对医疗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进行了大量的现状研究。陆婷婷[1]、盛文奇等[2]以及宣嘉[3]的研究表明,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存在转化资金不足、科研工作者缺乏转化意识和创新能力、成果市场化价值不高、研究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医院转化支持力度不足、宣传力度不够、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能力欠缺、成果转化资金短缺和成果供需双方沟通不够、符合自身转化特点的内控制度创新不足、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医院缺乏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等问题。

    本研究基于文献研究对目前国内高校附属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不足进行总结和根本原因分析,认为主要涉及“人”“财”“物”“制度”4个方面。①“人”包括高校附属医院管理者和科研工作者。其中,管理者的问题主要包括管理组织架构不健全、缺乏专业成果转化知识和经验、重视度和宣传力度不足等;科研工作者的问题为缺乏创新能力和转化意识、积极性不高。②“财”的问题主要体现为机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研究中试资金不足、产品化资金不足。同时,由于研究项目市场化价值不高或者研究周期长等原因,资金链容易中断,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也容易停滞不前。③“物”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科学研究的设施设备不齐全、研究场地有限等。④“制度”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医校企合作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3个方面。医校企合作机制决定了科技成果从可行的原始概念发展为初级成果、成熟技术、初级产品和市场产品的链接渠道,目前医院普遍存在缺乏验证和产品化渠道、科技中介服务能力欠缺、合作不深入等问题。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对科研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升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然而,医院常常侧重于转化后的成果激励,对前期研究的激励措施较为缺乏,人才评价考核机制需要纳入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指标。详见图1。

    11.png

    二、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实践

    基于对我国高校附属医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和医院情况的分析,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主要存在医院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医院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与企业和市场脱节两方面的问题。为解决主要矛盾,医院创建了“政、产、学、研、医、用”一体化的临床医学科创园区(以下简称科创园区)并成立了上海实苑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实苑科技公司),完成了医院主导型科研创新平台的建设,打破了院企合作壁垒,加强了医院的企业资源和市场化能力。

    (一)建立科创园区: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于2017年开始探索建立科创园区,并于2019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医院多措并举吸引院内外优秀研究人才和项目进驻,不断推动创新型科研项目实施。此外,医院建立健全科创园区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通过与企业集团合作,建立了医院主导和社会资本参与合作的健康产业模式。

    在组织架构上,科创园区以理事会管理模式运营。理事会人员和岗位设置围绕科创园区的发展目标和需求,并结合高校附属医院、高校、政府相关部门以及领先企业的资源优势进行筹划。所有成员须敏锐掌握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政策动态和发展方向,以引领科创园区创新性可持续发展。其中,理事长可由高校或医院中具有较高社会影响力的人担任,如院士等;副理事长可由政府或办医责任主体代表、领先企业代表、医院代表担任,具体包括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代表、上海医药集团代表、院士代表、医院党委副书记以及医院分管科研的副院长;理事会成员由医院代表、高校代表、入驻企业代表等人员组成,具体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优秀学者代表、上海医药集团代表、入驻企业代表、律师代表等。此外,设常务副理事长1名,由医院院长担任。每届理事会任期5年,原则上每年召开不少于2次的全体会议,对科创园区的发展方向、转化项目进展、培育项目的基金渠道、第三方评估等内容进行把控。科创园区下设管理委员会和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委员会,其中管理委员会负责园区政策落地、项目对接、人才引进、经济运行、审计监察、物品采购等工作;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委员会负责制定园区科技成果转化运行管理机制,开展对科技成果的培育、筛选、推广及转化工作。同时,医院设置科创园区独立管理办公室,依托医院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园区公共问题,确保园区工作安全有序开展。

    为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科创园区围绕医院发展目标,不断深化现有研究并培育新研究项目,加大院内资金投入,并充分利用院外资助资金,配备独立场地和专业仪器设备,根据医院需求引进专项学术带头人和其他研究型人才。为解决医院评价体系中科技成果转化重要性缺失的问题,医院建立并逐步完善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作为科技人员职称评定、岗位和薪酬管理等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和依据,激励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医院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要求,为研究人员创造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研究人员可通过全职或兼职的方式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为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科创园区常态化举办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一是转化论坛,搭建医院科研人员之间以及科研人员与企业、高校交流的平台。二是面对面转化沙龙,支持具有转化合作意向的创新型企业和医院临床科室进行对接。三是转化项目遴选会,邀请院内外临床专家、政府相关部门如科技部、人力资源保障局、财政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的管理人员,以及投资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负责人对具有转化能力的项目进行评估。四是中心实验室训练营,提升研究人员操作实验室设备仪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成立实苑科技公司:为进一步健全医院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增强科技成果产品化和市场化能力,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将原三产公司于2020年转制为实苑科技公司。实苑科技立足于院内成果的孵化和转化,结合市场需求和临床需求,推进医院与院外企业的多方合作,健全了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链条化运行机制,缓解了目前医院研究成果市场化断链问题,使科研人员可以聚焦于专业研究。此外,实苑科技通过政府对科技公司的政策补助、院外第三方投资等多种方式,集中招募支持资金,有效缓解中试研究资金不足、产品化资金不足的问题。近年来,公司依托医院的科创园区,积极开展项目孵化和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已入驻合作企业9家,与院内检验科、核医学科、病理科、营养科、妇产科、呼吸科、肾内科等10余个学科的20多位学科带头人紧密合作,积极推进医院成果转化工作高质量发展。

    在组织架构上,实苑科技设立董事会,董事会依据公司法、公司章程及医院管理规定履行职责,向医院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经资委)负责并报告工作。经资委委员为医院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委员名单由医院院长办公会及党委会共同审议决定。经资委代表医院负责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工作,并代表医院对实苑科技履行股东职责。经资委下设5~11人的顾问委员会,成员由院外专家组成,负责为经资委的决策提供咨询建议。除院内工作人员兼职外,实苑科技录用的专职员工的人事关系、薪酬待遇、岗位认定、绩效考核办法均参照企业管理模式。

    (三)实践成效:自2017年开始探索科创园区管理模式后,医院专利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虽然2022年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影响专利申请数量有所下降,但是授权数量依然增加,授权专利数量由2018年的23项增加至2022年的105项(表1)。2020年至2022年的成果转化金额分别为200万元、503万元和1100万元,整体呈上升趋势。专科转化收益的80%分配给成果持有人团队,其余则反哺给医院临床科室,以支撑后续科研经费支出,持续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21.png

    三、讨论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建立的医院主导型科创园区和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快速发展的有效方式,结合医院的实践和国内现状,笔者对推进我国高校附属医院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组织架构,增强转化意识和宣传力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提出,做实科技创新转化,重在医院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必须制度健全、流程完善、公开透明、决策高效[4]。为进一步夯实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管理基础,笔者认为,一是高校附属医院管理者应当转变科技转化工作管理理念,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领导组织架构,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委员会,由院长担任委员会主任,委员会成员应当包括临床科室负责人、医技科室负责人、行政部门负责人、企业代表等,建立多学科联合工作讨论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持续加强质量管理。二是管理者和科研工作者要增强转化意识,在制定项目指南、项目申报等过程中加强对研究项目市场价值的考虑和评估。通过政策激励和服务支持,引导强化科研人员的转化意识,将成果转化的可行性作为科研立项的重要目标,从源头上纠正科技成果对市场需求的偏离[5]。三是委员会要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在官网、微信、微博等公共信息平台及时发布最新政策[6],在院周会现场进行传达,召开线下/线上的交流会和研讨会等多种方式,普及国家、地区和高校附属医院的相关政策,使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深入一线,营造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活力氛围。

    (二)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高校附属医院应当通过多种方式引进和培育院内外人才。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研究和开展新型临床应用医疗技术,从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二是加强各学科内部临床研究专业人才团队建设,建立传帮带扶的老中青梯队;三是针对工作人员难以专心兼顾科研和临床工作的情况,高校附属医院可以针对区域产业和医疗机构发展需要,建设专项实验室,招聘和培育科研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7];四是组建院内的专业成果转化工作管理团队,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五是充分利用高校资源,进一步充实科研力量,提倡和高校开展科研项目合作,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六是加强和社会企业联动,形成院企战略合作关系[8],借助企业的市场价值评估平台,提高临床科学研究的市场推广价值。

    (三)完善成果转化运行机制,拓宽资金多向募集渠道。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条漫长,需要庞大的系统支撑。从发现临床痛点到走向市场落地应用,成果转化需要经过申请专利、样机、产品、临床试验、注册和市场营销等过程。医院申请的专利大多为原创性技术,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缺乏二次开发,难以适应市场需求[9]。成果转化过程涉及项目分析、估值、转化方式、伙伴选择与合同签订、样机中试与生产等工作,以及产业、资本、人力、监管、物价等多项相关要素的对接等,需要系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保障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医院需要加强和企业的多样化交流和合作,借助企业的市场平台和优势资源,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化管理。此外,医院需要拓宽资金募集渠道,通过企业投入、院内科研经费、高校科研专项经费、政府补贴等多种途径增加研究资金,保障重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可持续开展。

    (四)构建医校企合作平台,整合多向优势科研资源。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科研平台是公立医院提升科技转化能力的必然选择[10],但医疗机构的场所和设备主要用于开展医疗服务,很多科学研究受场所空间等的限制,无法在院内开展。医院可以集中医院、高校、企业的优势科研资源,建设配备专业先进研究设备的、拥有独立场地的专业合作平台。此举将有利于保障医院内具有成果转化潜力重要项目的顺利开展;有利于组建专业团队开展有市场价值的科学研究,增强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能力;有利于建立医院、高校基础研究人员和企业工作人员开展科技研究的专业合作平台。

    (五)完善转化考核评价机制,提高科研人员积极性。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9〕4号)将“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成果转化金额”纳入考核指标,体现国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惠及民生的医疗产品的决心[11-12]。相关研究表明,医务人员对公立医院科技成果转化的感知重要性较好,但感知绩效相对较低,提示现行评价机制存在一定缺陷,距离预期效果仍有较大差距[13]。传统的学科评估和个人科研能力评估主要向课题倾斜。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需要从职称晋升、评聘考核、绩效奖励机制改革入手,制定新的职称评价方案,将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纳入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14]。此外,高校附属医院应当重视临床研究前期阶段的考核和激励措施,提高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和参与成果转化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良性循环。


    文章来源: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23,39 (2):124-128

    作者:钱香玲  秦环龙  贾鑫明  殷钧  蔡国君  王懿铭  刘蕊

    作者贡献声明  钱香玲:论文撰写、实施研究、数据整理、统计分析;秦环龙、贾鑫明、殷钧、蔡国君: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研究指导、行政材料支持;  王懿铭:数据整理、行政材料支持;刘蕊:数据分析、研究指导、经费支持、行政材料支持



    医工融合创新中心编辑:蒋琴(实习生)


    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审核:朱宗达

    欢迎关注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公众号,一起探讨学习交流。

    二维码.jpg


    医工融合创新中心.jpg


  • 上一篇:全院糖尿病患者血糖信息化系统管理的应用
  • 下一篇:基于 5G 技术的院前急救协同平台设计及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