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医药领域,从实验室研究到商业化产品,概念验证(Proof of Concept, PoC)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一步。许多创新技术因未能有效验证其商业化可行性,最终止步于早期研究阶段。如何科学、高效地进行概念验证,降低技术商业化风险,是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生物医药领域概念验证提出一套可落地的执行框架。
一生物医药概念验证的核心目标
生物医药概念验证并非简单的实验室数据验证,而是回答三个关键问题:
1. 技术是否可行?(能否在真实场景中发挥作用?)
2. 市场是否需要?(是否有明确的商业价值?)
3. 能否规模化?(生产工艺、成本、法规是否支持?)
技术商业化失败的常见原因:
只关注实验室数据,忽视实际应用场景。
未考虑市场需求,开发出“技术先进但无人买单”的产品。
低估生产难度,导致放大生产时成本失控或质量不稳定。
二生物医药概念验证的关键策略
许多生物医药技术失败,并非因为技术不先进,而是因为市场定位错误。例如:
某生物医药相关技术在小众领域上表现优异,但需求规模难以支撑商业化。
某新型递送系统成本过高,无法与现有方法竞争。
如何做?
早期市场调研:与相关各方沟通,明确临床痛点。
竞品分析:现有技术的优缺点是什么?新技术如何差异化?
最小可行产品思维:先验证核心功能,再逐步扩展适应症。
实验室数据漂亮,不等于技术可行。需分阶段验证:体外实验(细胞水平)→ 动物实验(疾病模型)→ 早期临床(如I期试验)。
关键挑战:
模型选择错误(如所需模型无法有效模拟)。
工艺稳定性差(实验室小批量可行,但放大生产后质量波动)。
如何做?采用更接近真实的模型;尽早引入生产工艺团队。
生物医药研发成本高,单靠学术机构或初创企业难以支撑。需借助外部资源:
与医院合作:获取临床样本,加速试验。
与CRO(研发外包机构)合作:降低早期研发成本。
与产业资本合作:获得资金支持,同时引入商业化经验。
如何做?
建立“概念验证网络”:联合高校、医院、企业等,共享资源。
灵活采用许可/合作模式:降低自主研发风险。
许多创新技术因未考虑监管要求,导致后期调整困难。例如:
某新技术因生产标准不符合要求,被迫重新设计工艺流程。
某新技术因未提前考虑审批监管的一些问题,经历较长沟通/完善周期。
如何做?
早期咨询监管专家,明确技术分类(如属于药物、器械还是体外诊断)。
采用“质量源于设计”理念,在研发阶段就考虑生产合规性。
三概念验证的执行框架
基于上述策略,可构建一套分阶段的执行框架:
四结论
生物医药的概念验证,不是简单的“技术是否有效”,而是技术、市场、生产、法规四者的平衡(进一步细化的话还包括团队、IP等多个维度)。未来,随着生物医药创新竞争加剧,高效的概念验证能力将成为能使生物医药科创项目/企业脱颖而出的关键。高校院所及科研团队需要跳出纯科研思维,以市场为导向,整合多方资源,才能推动更多实验室成果走向产业化。
来源:概念验证、医学创新评论
声明: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及分享更多信息,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谢谢!
医工融合创新中心编辑:朱宗达
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审核:编委会
欢迎关注厦门大学医学中心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公众号,一起探讨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