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李大川:临床专科评估重在引导医疗机构进一步提高临床专科服务能力

发布人:厦门大学医学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4-04 23:49    浏览量:470
  • 上一篇:高校和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如何“双向奔赴”?
  • 下一篇:谈谈医院组建肿瘤治疗中心问题
  • 李大川:临床专科评估重在引导医疗机构进一步提高临床专科服务能力.jpg

    3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以“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为主题,重点介绍医疗、基层和妇幼健康有关工作安排和打算,以及卫生健康进展成效有关情况。


      分时段就医打造“更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2015年到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连续实施两轮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针对加强医疗服务、改善就医感受作出部署。其中,“分时段预约挂号”的推广大大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让患者不必再清早前往医院排队。


    “2023年,我们在全国启动了‘改善就医感受 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把分时段预约作为重点进行部署。据统计,目前全国82.7%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了预约诊疗服务,三级公立医院平均预约诊疗率达到61.1%,应该说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表示。


    李大川介绍,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将进一步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响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新需求,重点围绕6个方面20条举措,力图以改善服务的“小切口”,来撬动看病就医的“大民生”。


    其中重点工作包括从患者的视角出发,围绕着诊前诊中诊后这三个方面,推进院前预服务方式,“先诊疗后付费”,“一次就诊付费一次”等新就诊和付费结算模式,缩短患者等待时间。依托医联体提升医疗服务连续性,给患者提供出院后的管理和随访服务。


    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及时满足多样化就医需求。引导医疗机构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整合相关医疗流程,在一个地点为患者提供入出院手续办理、医保审核结算、检查检验预约、健康教育和导诊咨询等服务,减少患者来回奔波。持续推广疼痛综合管理、多学科诊疗、麻醉、健康管理等新型门诊以及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来主动回应人民群众新的期待。同时,弹性调整门诊时间,疏解高峰时段的就诊量,便利患者就医。


    厚植“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文化。在二级以上医院推广建立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提高膳食、保洁质量,改善患者停车条件,在公共区域提供网络、阅读灯服务等,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打造“更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进一步提高临床专科服务能力  


    此外,针对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期发布的《国家临床专科能力评估办法》,李大川表示,临床专科评估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临床专科服务能力,让患者获得高水平的专科医疗服务。


    “临床专科是服务患者的基本单元,临床专科能力反映了一个专科解决群众疾病问题的实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临床专科水平是我们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一直努力的方向。”李大川说。


    李大川指出,本次部署的临床专科评估和以往的专科建设有所不同,是希望通过评估的“指挥棒”作用,推动医疗机构打破传统学科和科室的壁垒,构建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诊疗为链条的多学科融合型临床专科。


    “我们原来的学科是按照治疗手段划分的,如内科、外科,现在的临床专科强调按照疾病链条进行划分,如神经系统疾病,涉及内科、外科、影像等多个学科,围绕患者的救治需求来建立临床专科。开展评估也是围绕对疾病的诊疗能力和对患者服务水平来进行。最终目的,还是让患者受益。”李大川提出。


    据悉,临床专科能力评估以4年为一个周期动态实施,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安全为核心、以科学数据为基础,采取量化的方式进行。主要从三个方向开展:一是如肿瘤等重大疾病;二是系统疾病领域,如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三是平台专科,如麻醉、影像、检验等。


    评估指标分为四个维度,即医疗服务能力、技术能力、质量安全和服务效率,通过临床基础数据获得“临床专科能力综合指数”,未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公布“临床专科能力综合指数”结果区间,防止医疗机构仅关注得分和排名,引导医疗机构改进工作,带动医疗机构建立有利于患者疾病诊断治疗的临床专科新体系,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来源:中国卫生杂志,整理:本刊记者 王依依,审核:孔令敏 杨金伟,作:中小卫3号

    声明: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及分享更多信息,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谢谢!

    医工融合创新中心编辑:朱宗达

    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审核:编委会


    欢迎关注厦门大学医学中心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公众号,一起探讨学习交流。

    1693205491743316.jpg

    厦门大学医学中心医工融合创新中心.jpg

  • 上一篇:高校和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如何“双向奔赴”?
  • 下一篇:谈谈医院组建肿瘤治疗中心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