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浙江大学科技园深度孵化体系的建设与探索

发布人:朱宗达     发布时间: 2024-03-25 22:09    浏览量:901
  • 上一篇:辽宁省肿瘤医院:加强医院管理,全力打造国内一流肿瘤防治中心
  • 下一篇:卫生健康委 中医药局关于印发医疗机构 医用耗材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 浙江大学科技园深度孵化体系的建设与探索.jpg

    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打造高能级创业孵化服务体系,是新时期孵化器实现标杆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需求。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发展对促进融通创新、构建双创生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结合浙江大学科技园实践案例,阐释了以“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有源头科技项目孵化,有体系未来产业培育”为内涵的深度孵化体系及典型做法,以期为现有孵化器尤其是大学科技园创新孵化服务链,推进孵化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提供建设思路。



    浙江大学科技园深度孵化体系内涵及路径




    浙江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浙大科技园”)于2000年成立,是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开发、建设和运营的主体。浙大科技园根植“浙江大学创新资源、浙江国资产业生态”双浙优势土壤,深度融合“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产业链”,贯通“源头创新-概念验证-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加速”科技创新发展全链条,围绕科创全生命周期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高技术产业加速及辐射区域发展的科创服务,致力于成为科创服务集成赋能者、科创生态系统构筑者与科技成果产业化引领者。


    目前,浙大科技园已拥有7大产业园,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备案众创空间、智能制造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等国家级创新创业载体,至今已累计孵化科技企业3000多家,累计培育大学生企业800多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50家,转化科技成果900多项,培育上市(含新三板挂牌)企业31家。


    浙大科技园自2021年随浙大控股集团划转至省国资委监管后,其战略定位与发展模式步入新的阶段,围绕创新全要素、企业全周期、产业全链条、服务全过程,打造以“三有”为内涵的深度孵化体系,即“依托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专注有源头科技项目孵化,支撑有体系未来产业培育”,取得了初步实践成效。


    (一)有组织的科技成果转化


    如何推动更多的科技成果实现有组织转化?浙大科技园聚焦成果转化全链条关键节点与堵点,通过知识产权持股平台与概念验证中心两大抓手,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动力不足、机制不畅等问题,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


    首先,浙江大学于2023年设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持股平台公司,基于浙大科技园运营,可为浙江大学科技成果作价入股与后续孵化加速提供支持。基于该持股平台,提供专业化的创业起跑期服务,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中研发转化团队分配比例高达70%-85%,提升科研团队成果转化积极性。


    其次,浙江大学与浙大控股集团于2022年共同设立浙江大学启真创新概念验证中心,由浙大科技园参与建设和运营,为转化成果提供资本和基金支持。


    同时,以专业化、区域化为导向在不同分园设立概念验证分中心,通过总中心和分中心的互动和资源与政策叠加,结合已有孵化服务体系,为孵化项目提供专业化、全链条的孵化服务。2023年概念验证中心首期征集项目95个,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高端装备等领域,目前已有20项成果获得概念验证中心支持转化,第二期预计同等支持20项成果转化,且平均每项成果按5项专利测算,则当年可赋能支持200项专利成果实现转化。


    (二)有源头的科技项目孵化


    科技成果及项目是科技园开展深度孵化的“种苗”,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化的初始环节由传统“育苗”向“选种”转变,并将传统的孵化环境由“野生环境”升级为“工厂环境”,是从源头把握科研成果转化,提高项目孵化成功率与效率的关键。


    为实现该目标,浙大科技园多渠道整合创新资源,形成成果开放聚集、要素相互联动的创新源网络。基于浙江大学知识产权持股平台,面向学校有具体意向的老师提供成果转化与配套孵化服务;基于概念验证中心主动挖掘老师科研成果转化前景,共同探索成果应用场景,培育有转化前景的科技成果;此外联动浙江大学各学院与地方合作建设的高校经济平台、浙江大学各异地研究院、浙江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基金等多渠道甄选优质项目,并为企业在不同时期提供空间、创业辅导、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投融资、国际合作等系列服务,形成完备的孵化环境。


    脑机智能是浙大科技园探索源头科技成果孵化的代表领域。依托浙江大学在全国率先成立脑机接口交叉研究团队的优势,浙大科技园联动浙大余杭脑机交叉研究院及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平台、脑机智能概念验证中心,协同脑机领军企业打造中试基地,构建多元化的“脑机+”应用场景,正在打造一个从脑机项目引育到集群孵化的脑机智能未来产业科技园。


    (三)有体系的未来产业培育


    促进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并植根于区域产业,既是大学科技园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使命,也是壮大科技成果生命力的必然需求。浙大科技园以地方产业需求为牵引,与地方政府共建专业化园区,开展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与项目孵化,并引导关联产业项目聚集,带动地方产业特色化、集群化发展,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集聚区。


    在产业领域选择方面,依托浙江大学优势学科,聚焦“3+X”产业布局成果转化与产业培育:“3”即生命健康、碳中和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X”即在三大未来产业方向下的若干细分领域与交叉学科产业领域。在产业服务支撑方面,着重打造“产业研究+项目孵化+产业运营+数字平台+服务供应链”五位一体的产业培育体系,探索未来产业培育的高能级模式。


    在区域落地布局方面,当前以服务浙江省为主,2022年以来,先后在杭州、宁波、湖州、绍兴、嘉兴、南昌等城市设立未来产业孵化基地10个,初步形成了立足杭州、多点联动、以点带面并辐射长三角的格局,未来将逐步扩大服务半径向全国辐射。


    深度孵化体系建设实践案例



    近年来,浙大科技园在深度孵化体系建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深入探索,形成了在区域产业深度孵化的“一院一园一平台一基金”模式以及依托链主企业产业链场景的科创项目深度孵化模式等典型模式。


    “一院一园一平台一基金”模式立足浙江大学及地方产业优势资源,旨在共建高能级科创载体,导入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以湖州基地为例:2022年以来,湖州市人民政府与浙江大学实施第四轮“1381”行动计划协议,共建“一院一园一平台一基金”


    其中“一院”是指围绕创新链、人才链,做强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研究院集科技研发、人才引育、企业孵化、产业服务于一体,围绕智能无人系统、智能集成装备、智能感知仪器、智能数字应用、智能产业服务等五大智能方向组建25个研究中心;“一园”即围绕产业链,打造湖州科创基地,规划总面积2万余平米;“一平台”是指围绕赋权改革,设立知识产权持股平台公司,形成具有浙大特色的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管理模式;“一基金”即围绕资本链,联合多主体共设总规模2亿元的浙大湖州科创产业投资基金,基金投资取得的部分收益反哺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以支持其发展。目前,湖州基地持续深化该模式,推动校地合作走深走实,努力成为湖州地区重要的“人才蓄水池”“成果孵化器”“产业培育地”。


    依托链主企业产业链场景的科创项目深度孵化模式,是基于“学科+产业”,挖掘产业未来技术及产品开发路径,反向寻找高校源头的技术、人才及项目,搭建产业孵化模式及基金加速体系,实现大企业的开放式创新及全周期项目赋能体系的实施落地。


    以顺丰项目为例:2020年,与顺丰集团合作共建“浙大科技园·顺丰智慧物流创新中心”专业孵化器,围绕顺丰技术需求和重点发展方向,对接浙江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推动研发、专业孵化、专业化投资、专业化人才培养等“3+1”内容模块的深入实施,以建设技术创新平台、专业孵化平台、产业投资平台为核心目标,协同“学术界”与“产业端”,培育未来产业生态。


    成立近三年来,双方已在10余个领域开展合作,设立5亿元“浙大科技园·顺丰创新中心科创基金”,孵化器累计签约入孵项目40余家,开展创新创业活动30余场。



    对孵化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启示




    着眼孵化器紧密链接科技、资本并向产业纵深的未来发展方向,北京、上海已率先启动以“标杆孵化器”、“高质量孵化器”为代表的布局探索。浙大科技园以深度孵化为理念,提出以“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有源头科技项目孵化-有体系未来产业培育”为内涵的孵化体系,为正在转型中的孵化器尤其是大学科技园完善服务链,打通孵化链与产业链提供可资借鉴的路径。


    其一,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孵化器应围绕科创转化全生命周期构建服务体系,实现优质科技项目有组织的深度转化。如通过概念验证中心衔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助力科技初创企业跨越“死亡之谷”。联合社会优质金融资本设立专项配套基金,为不同阶段孵化项目提供多样化的资本服务,并实现孵化器、高校院所的自我造血。


    其二,整合多渠道资源,深度挖掘并服务不同阶段科技成果与项目甚至探索超前孵化,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的关键。孵化器应根据自身定位着力构建创新源网络,有条件的孵化器可与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体,从源头培育项目。


    其三,孵化器应科学布局孵化产业定位,精准链接创新源供给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有组织、有源头的深度孵化,带动地方产业特色化、集群化发展,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集聚区。(本文系第二十二届华东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年会征文稿件)


    来源浙江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  褚如辉 付自政 吴雪 裘欣 项宪平

    声明: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及分享更多信息,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谢谢!

    医工融合创新中心编辑:朱宗达

    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审核:编委会


    欢迎关注厦门大学医学中心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公众号,一起探讨学习交流。

    1693205491743316.jpg

    厦门大学医学中心医工融合创新中心.jpg


  • 上一篇:辽宁省肿瘤医院:加强医院管理,全力打造国内一流肿瘤防治中心
  • 下一篇:卫生健康委 中医药局关于印发医疗机构 医用耗材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