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全国智慧医疗创新大赛由全国 20 多个协会学会相关单位联合主办,深化行业影响、提升赛事规模与深度,推进我国智慧医疗创新生态建设与发展。大赛以“赛事、展示、论坛”的模式,探索数据的开放共享和创新应用,进一步挖掘优秀项目,加速产业和人才双发展。推动智慧医疗、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持续维进智慧医疗创新生态圈发展,为“健康中国”贡献创新智慧,打造智慧医疗创新的“中国模式”。
项目名称:医疗风险预警评估模式构建与应用
参赛单位:国药同煤总医院
联合参赛单位: 山西卫宁科技有限公司、武汉雕龙科技有限公司
参赛人员:朱骄锋
项目起源:医疗卫生服务作为一种高知识密集、高难度、高技术的行业,以其难以规避的高风险性日益成为民生问题的焦点。同时医患矛盾的日益加剧,医疗机构投诉与纠纷逐年增长,也源于医疗风险的客观性、不可预测性、疾病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新技术、新业务的不断推广。
目前医疗风险的预判多数医疗机构还主要单纯依靠医护人员的临床经验来判断高危患者可能会出现的影响疾病治疗或愈后的事件,而医疗风险的发生往往会导致难以挽救的损失,进而影响医患关系的和谐稳定、医疗机构的信誉和医院的生存发展。
医院医务科对近十年医院医疗纠纷以及国内报道的典型医疗纠纷事件进行分析,除外特殊情况,多数医疗纠纷的发生与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治疗经验不足、影响患者病情变化的高危因素未及时发现等因素有关。经检索,我国尚缺乏全面、系统的预防医疗风险的权威检测和预警体系,更没有相应的数据库系统及科学的调控系统。鉴于此,医院组织管理、医学、技术专家进行共同讨论,选择合理的风险指标,设计研发了医疗风险预警体系。
痛点、难点:医疗机构急危重症患者的及时救治率和抢救成功率是一个医院救治水平高低的衡量指标,而各医院往往在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以及抢救及时性存在一定的问题,容易造成患者及家属的不满,甚至引起医疗纠纷。
主要存在问题:
1、医患矛盾的日益加剧,医机构投诉与纠纷逐年增长,很多是源于医疗风险的客观性、不可预测性、疾病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新技术、新业务的不断推广。
2、目前医疗风险的预判多数医疗机构还主要单纯依靠医护人员的临床经验来判断高危患者可能会出现的影响疾病治疗或愈后的事件。
3、医务人员由于自身原因,导致不能及时了解和处理患者病情变换,导致患者发现医疗不良事件或医疗事故。
4、医疗技术的特殊性导致信息化技术在医疗风险预警行业发展缓慢,信息手段不能及时更新。
5、为了加强医疗风险管理,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医疗风险预警监管的政策,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可操作性不强,很多卫生机构并未有效执行,缺乏执行的监督机制等,目前仍无一套完整、可行的风险预警系统。
思路、方法:为有效防控医疗风险发生的主观因素,从医方角度减少或避免医疗风险的发生,结合医疗风险的特点、种类和成因,以科学的分析方法和BI技术为手段,构建了医疗风险预警评估体系。
1、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评价指标、统一的评价体系
通过BI技术,医院可以将HIS、LIS、电子病历、PACS系统、病理、手麻、病案等系统中的业务数据通过数据清洗、转换形成以病历及各医疗动作发生时间为中心的临床病历索引数据仓,形成风险预警知识库。
医疗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分为院级、科目两级,模型对不同评价指标数值分别设置不同的权重系数,根据患者存在的风险指标情况最终合计得出风险评估分数。当达到对应的风险值时,系统会根据风险值显示不同颜色的预警等级。目前按照需求定义为三级(高危,中危,低危)。
2、医疗风险预警评估模型指标的确定
研发工程师与由医院医务科、医患办公室、相关临床科室骨干组成12人的专家咨询组针对实际临床工作中多见、较常发生的高危医疗风险因素,选择医疗风险中利用大数据库可提取的关键指标,最终确定方案,构建了初步的数据模型。利用评估模型自动识别病情危重程度,总分值较高者即为需要医生和医院管理者重点关注的对象,便于及时采取诊疗措施,有效降低医疗风险。
创新点:理论上的创新:目前,我国还没有预防医疗风险的权威检测和预警体系,更没有相应的数据库系统及科学的调控系统。
方法上的创新:① 整合住院患者在院诊疗期间产生的医疗大数据,利用BI技术进行数据挖掘、提取与分析,自动识别,动态显示住院患者医疗风险指标,实时预警院、科两级危重患者或高风险患者,并及早干预,保障医疗安全;
② 本体系支持院、科两级医疗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不同级别的模型可满足院级、科室风险预警工作的需要;
③从护士、医生、科主任、ICU角色,全方位监控高危患者 ④利用图表的形式可以直观、清晰的显示危重患者风险指标的预警情况;
推广及意义:
1、模型拓展:在院级模型设计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各科目特色监控模型,如儿内专业、神经专业、介入专业等,设计具有专科特点的风险监控指标并应用于各学科专业。
2、使用范围拓展:与医院的医疗联合体合作,将该风险预警系统“移植”给医联体单位,提升医联体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协助医联体单位实现医疗风险患者的实时预警,保证本区域住院患者的医疗安全。
来源:医新说
声明: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及分享更多信息,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谢谢!
医工融合创新中心编辑:蒋琴(实习生)
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审核:朱宗达
欢迎关注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公众号,一起探讨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