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医工结合创新的现状与思考

发布时间: 2022-11-27 15:37    浏览量:1215
  • 上一篇:总结|放射诊疗设备、工作场所需定期检测
  • 下一篇:八部门发文,医院成果转化松绑!
  • 医工结合创新的现状与思考.jpg

    自从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国家战略之后。我国正式开始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和努力。在医疗器械行业中,同样以“医工结合”为创新的理念也开始引领了中国医疗器械自主创新和国产替代的转变和实践。

    近五年来,医院和医疗人员,大学和科研人员,企业和研发人员都开始了,医工结合中国创新的探讨和实践。我们看到很多的大医院和大学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院士级的医生和大学教授成立了医工结合的协会组织和公司。以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为引领的,大大小小的医工结合的活动和培训课程层出不穷。同时,国际医疗巨头公司在中国也进一步加强创新研发或投资建立创新中心。如阿斯利康,美敦力,强生这些后来者风声更大,超过了老牌的20年前在中国就开始大搞研发的GPS(GE,飞利浦,西门子)。

    在这风风火火的一派创新环境中,我们在过去四,五年里共接触了近五百个医疗器械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投资了四十多个早期创业项目。应用医工结合方法培训了200多个创业者,医生和创新创业人员。我们在自己的实践中,总结出如下的几种现状。1. 最有价值的项目大多是来自海归博士基于自身技术回国创业的项目。2. 少量的很有价值的中国项目,大多是医疗行业中的研发人员基于国外的产品创业的国产替代项目。大量的国产替代项目价值比较低,优势不明显。3. 少数成功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大学科研人员与医院专家结合的项目。大多数科研投入产生的知识产权和科研成果还在努力寻求商业转化的机会。从这三种的成果来看,绝大部分还是技术引导的创新创业项目。

    那么,如何做到医工结合引导的创新呢?当我们接触,了解,分析和总结了社会上的各种医工结合的活动后发现,大家都讲和培训医工结合。但是,当我们问那些成功的项目创新者或成功的医疗器械创业家:医工结合从哪里开始?包括很多专家在内的大部分人回答不出来。为什么说“医工”结合,而不是“工医”结合?我们再问:为什么要结合?如何结合?医工结合还需要结合其他的元素吗?我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数据分析和网上的研究发现:只有少数的专家可以回答这些问题,或者说真正理解医工结合的理念和方法。

    下面简单分享一下我们的实践和研究得出的医工结合方法论。1. 医工结合首先要从“医”开始。这个“医”是从研究疾病开始。疾病的研究要从发病的机理和发病率开始。并且还要研究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所以这个“医”不是说的只是医生自己,而是医疗。2. 工:要从各种医疗器械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开始。这是纵向研究。还要做横向技术研究。就是对现在各种技术,如机械,声光电,材料,人工智能和5G等技术的应用优劣研究。所以,这个“工”指的是技术。不只是科研工程技术人员自己。3. 结合:要从创新起始就要结合。而且还要结合另一个被大家一直忽视的要素:“商”。这就是要做“医,工,商”的结合。为什么要加“商”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思考:创新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是为什么?我们立项时需要再考虑什么因素?答案就是:我们在立项之初就要思考商业转化的模式和做商业价值的研究。否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部分专利和科研成果不能顺利地商业转化。就是说,只有为商业目标而立项的科研成果今后才有被转化的可能。这与其他以基础理论研究的科研成果是不同的。4. 如何结合?结合出什么成果?医工商必须在立项之前就要结合,共同发现对医疗有价值的需求。这个需求的发现不是“医”一方,或者三方中的任何一方应该单独去完成的。创新中有一句名言:客户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医工商三方要共同研究发现客户的“潜在需求”。发现需求后,“工”的一方要发明出有技术壁垒和优势的产品。“商”的一方要同时评估和建立这个可以满足“客户潜在需求的优势技术”产品的商业价值和商业模式。“医”的一方作为最初的起始者和最终的用户,对产品的临床,技术优势和商业的价值和应用进行评估和验证。总之,当我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医工商结合”的方法论时,我们的创新才有价值,我们的科技成果才能转化,我们的创业才能融资落地。

    过去10几年中,从哈佛的理论方法到斯坦福的创新实践,再到以色列创新的国度,通过对世界顶级创新专家和创业家拜访交流和学习,我们对医疗创新有了一定的理解。同时通过在中国的实践,参与和看到了一些非常成功的中国的创新案例。特别是北京,上海,成都,广东,近来还有西安,合肥,长沙和武汉等地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引领的医工项目不断涌现。让我们看到了美好的未来。只要我们坚定地做好“医工商结合”,中国创新和国产替代才真正地,长久地得以实现!

    转自知乎,龙话点睛

    医工融合创新中心1.jpg

  • 上一篇:总结|放射诊疗设备、工作场所需定期检测
  • 下一篇:八部门发文,医院成果转化松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