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技术转移需要时间和耐心,别指望三五个月就能完成

发布人:朱宗达     发布时间: 2023-11-21 21:37    浏览量:404
  • 上一篇:心血管专科医院医工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
  • 下一篇:医产学研用案例1 基于物联网的医院温湿度动态实时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 剑桥大学专家:技术转移需要时间和耐心,别指望三五个月就能完成.jpg

    近年来,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接触了很多高校和企业。为进一步解读技术转移的过程和价值,我先分享一个来自大型钢铁厂人工智能(AI)自动化的事例。


    这家钢铁厂为了提升生产效率,决定利用AI技术进行生产自动化改造。一位研发人员开发的最新算法为钢铁厂全面自动化提供了可能。然而,这个算法的推广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钢铁厂的自动化部门从开始跟踪最新技术到将这些算法应用至实际生产,磨合了近5年,才逐渐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

    这个事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技术转移面临的挑战,也看到了它的价值和潜力。罗马并非一日建成,即使在成熟的市场和充足的预算条件下,技术转移也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耐心。

    当高校等学术机构向企业合作伙伴介绍其技术和成果时,企业会问两个关键问题:为什么用这个技术?这个技术能够帮到我们什么?

    首先,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很重要。对于高校来说,需要寻找好的企业;对于企业来说,也需要寻找好的高校。高校是企业新思想、新技术的来源之一,能够帮助企业开发技术和产品。企业体验这些技术和产品后,会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并对一些不适合的进行修正。但这只是技术转化的一个开始,如果要将技术商业化,还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从高校和企业的合作角度出发,沟通和信任很关键。高校有非常多的研究项目,每个研究项目都有不同的时间线。对于教授来说,发表论文所需时间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但对企业来讲,时间却很紧迫,因为企业希望尽快让技术成果转化上市。有时候企业不一定需要非常完美的技术,但肯定需要能够推向市场的成熟技术,再收集市场的反馈以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技术,这就需要双方的合作和沟通。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企业获得了成果转化的机会,高校教授也可以通过这个研究项目进一步开拓未来的研究方向,这对未来的技术发展非常重要。因此,技术转移的过程也是技术变化调整的过程。对高校和企业来说,技术转移绝对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都需要不断学习和优化的过程。

    不过,技术转移也有一些限制,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企业有时希望技术问题马上就能得到解决,这种观点是比较狭隘的。以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个合作为例。该校一位副校长曾和欧洲最大的一家技术公司开展过合作,合作过程中开了几次会议,都是在探讨技术成果如何转化。但企业的研发总监一直强调,要把技术成本降低,并且要求学校尽快提供技术,以便企业可以将其与现有的产品整合起来。这对剑桥大学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换言之,从产品发展的角度来看,需要企业的技术人员有更广泛的视角,包括未来产品调整的方向,这不是一项技术、一个零部件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提及广泛的视角,就不得不提及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只是基础研究的直接收益很难计算,也无法找到现行商业事例来说明基础研究可以带来多少直接收益,这点和企业要求的利益往往会发生冲突。一些企业为了获得补贴而进行研发,这不是正确的做事方法。从长远来看,技术肯定会给企业带来福利,但企业如果只是看重短期的货币化利益,可能就没有办法持续前行。

    由此可见,转化也是一种变化。如果高校没有和企业进行有效的沟通,就是纯粹的“象牙塔”,创造不了对社会有用的价值,所以双方必须要有合作、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在产品开发和商业化的转化过程中,虽然高校和企业的目标不同,但双方合作却是科技进步和创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双方应合作推出可行的产品原型,以快速响应市场反馈,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成功的合作不仅仅是解决技术问题,更是在更宽广的层面上进行战略思考和长远规划。通过这种方式,高校和企业可以更好地实现知识和技术的转化,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最后,政府的支持对技术交流和技术转移来说非常有必要。如果政府放任自流,一些技术交流是不会发生的。比如,和公共产品有关的技术交流需要政府准备足够的资金,这不仅有助于技术项目的完成,还有助于社会能力的建设。当这些项目得到充分资金支持的时候,意味着整个项目能够顺畅地经营,项目人员也知道要在限定的时间周期内完成既定的工作。比如,英国为了实现社会相关的一些目标,就要确保高校和企业交流顺畅,确保双方都要承担责任,由政府团队对社会目标实现的情况进行工程式监督,遇到不确定的情况再对目标进行调整,这样才能把项目运作得更加成功。我相信中国的很多地方政府也是这样做的。

    总而言之,转移是单方面的,交流是双向的、多向的,技术交流需要时间,不要期望3到5个月就能完成。当技术研发处于早期阶段时,企业和高校要先从技术交流做起,以真诚的态度进行合作,要有明确的支持行动,确保兼容性。此外,政府也要给予充分的资助,确保制定高效的管理目标,从而实现技术转移。

    来源:剑桥大学中国管理研究中心联席主任 克里斯托弗·洛赫,中国科学报记者沈春蕾根据2023西丽湖论坛上的演讲整理,刊发《中国科学报》 2023-11-20

    声明: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及分享更多信息,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谢谢!

    医工融合创新中心编辑:蒋琴(实习生)

    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审核:朱宗达


    欢迎关注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公众号,一起探讨学习交流。

    1693205491743316.jpg

    1693205503122013.jpg




  • 上一篇:心血管专科医院医工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
  • 下一篇:医产学研用案例1 基于物联网的医院温湿度动态实时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