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协同创新篇:上海市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

发布人:厦门大学医学中心医工融合创新中心     发布时间: 2023-08-28 11:25    浏览量:2353
  • 上一篇: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
  • 下一篇:上海拓美医疗安亭项目组6S成果汇报
  •     “要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加快构建创新联合体,关键是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特别是领军企业在创新联合体中的牵头地位。目前,上海涌现一批以领军企业为主体、创新需求为牵引、创新平台为载体、创新生态为支撑、创新机制为保障的产学研协作新模式。


    上海市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



          一、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基本情况


          上海市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在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的指导下于2020年11月正式挂牌成立。创新中心采用“公司+双联盟”的模式,以上海理微医疗科技公司作为法人实体实际运营,依托长三角高端医疗装备创新联盟、“一带一路”医疗器械创新和应用联盟,全面统筹医疗装备设计、研发、测试、认证、量产等全流程。通过大学、研究院、医院、企业、基金资源的有机整合,通过“平台+联盟”模式共同搭建医疗器械创新体系。体系设立战略决策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等部门,为在孵医工交叉项目提供专业化服务、产业合作和投融资服务,建立临床需求—政策支持—跨学科建设—医工交叉技术—应用场景—投融资—生产供应链—临床使用的孵化产业链条。


          创新中心由上海理工大学联合上海交大医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研究所、上海新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威高集团有限公司、奥盛集团有限公司等七家在该领域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学、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共同申报获批,是上海市唯一以医疗器械产业化为目的的市级创新平台。


          二、建设工作成效


          创新中心自成立以来,积聚科研力量、聚集产业资源、完善创新模式,在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医疗器械产业生态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获得了产业界的认可。


          在平台建设方面,已有教育部现代微创医疗器械及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上海环境生物安全仪器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康复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高性能医疗器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介入医疗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食品微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个省部级前沿与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取得建设进展。

          在人才培养方面,依托医工交叉研究生院开展高端复合人才培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强化联合培养过程管理及联合培养资助计划,为卓越医工交叉复合人才培养体系的推进保驾护航。目前依托近200项医工交叉项目培养硕士研究生800余名,本科生800余名,不断完善联合培养过程管理制度。

          在此基础上,创新中心已启动由医生和教师联合攻关的医工交叉项目共三批近200项,取得了前沿医疗康复器械、生物信号监测系统、射频消融应用系统、AI辅助影像识别与诊断系统、手术影像导航机器人、磁控胶囊内镜机器人、裸眼3D临床手术显示器、3D打印生物材料等诸多研究成果,目前第四批医工交叉项目工作已经启动,一批又一批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医工交叉项目将持续开展,在解决医学临床难题的同时,实现前沿技术和共性技术在功能和应用方面的创新。截至目前,理微已服务193个孵化项目,签订了94个孵化协议,其中10个项目在建设期内完成企业注册。通过专家论证并资金支持参与联合研发12个重点产业化项目,其中5个已成立公司。例如“新冠病毒及烈性病原致病病毒全自动检测系统”已被列为中国工程院疫情专项项目,在上海东方医院、武汉方舱医院已投入使用。手术缝合针、超声刀、高频电刀等成套装备,都在临床试用得到好评。



          三、建设经验和做法


          创新中心通过积极开展医工交叉项目推进医疗器械领域创新研发和产业化。为加强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交大医学院共建“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将医生提出的临床技术需求凝练成项目,组织教授和医生开展对接,由工科教师带领研究生通过跨学科合作完成技术攻关。医工交叉项目管理程序规范、目标明确。首先提出项目申请,阐述临床需求、立项意义、研究内容完整性、技术流程合理性、团队人员、经费计划、产业化前景;专家根据申请组织初评,通过后进行项目答辩评审立项,制定相应管理办法进行项目和经费使用管理;项目进展过程中进行定期汇报,中期检查,及时跟进项目进度,解决项目中遇到的难点;项目完成后根据产业目标,依托市科创办张江重大专项-医疗器械创新转化平台开展相应的产业化推进,最终形成一系列“接地气”、临床急需的医疗器械新产品和医疗技术新手段,建立一种以需求为导向、项目作引领的新型科研组织形式。


          创新中心联合长三角区域相关高校、医院、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及产业园等16家单位,以聚焦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长三角高端医疗装备产业发展为目标,共同组建长三角高端医疗装备创新联盟。联盟围绕行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新应用、社会服务和交流合作六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建立公开和常态化的长三角城市对话机制,搭建专业和有效的长三角资源对接渠道,开创灵活和长久的长三角一体化经济模式,引领长三角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助力长三角成为中国医疗器械发展创新技术策源地。

          创新中心成立由上海理工大学牵头的“一带一路”医疗器械创新与应用联盟。联盟旨在共建共享医疗器械命运共同体,引领打造具有生命力的医疗器械产学研创新应用生态体系。成员包括来自中国、新加坡、以色列、瑞典、加拿大、意大利、吉尔吉斯斯坦、美国、罗马尼亚、荷兰、巴基斯坦、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韩国、马来西亚、瑞士、巴西、葡萄牙等国家的55家单位,涉及大学、行业协会、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大型经销商、科技园区、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等。各成员通过在项目研发、投资合作、学术交流等方面优势互补、优势相长,共同打造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医疗器械国际创新平台。

          创新中心着力形成项目孵化服务体系,构建公共服务平台,突破高端医疗装备关键共性技术,推动行业技术发展,打造专业团队,建立企业孵化加速器,加速培育医疗器械领域创新产品公司。通过10年的分期建设,陆续建成1个体系+9大功能性平台,即:医疗器械创新体系、前沿与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第三方医疗器械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平台、人才培养平台、公共实验中心和验证平台、标准/法规与注册服务平台、临床试验平台、金融(基金)服务平台、学术交流平台及技术转化与产业孵化平台。打造资源汇聚枢纽,实现医疗器械产业链、创新链、资源链、资金链、要素链、人才链“六链”融合发展,服务于上海和长三角的医疗器械行业,培育千亿级医疗器械领域产业集聚。



    来源:上海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联盟

    声明: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及分享更多信息,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谢谢!

    医工融合创新中心编辑:朱宗达

    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审核:编委会


    欢迎关注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公众号,一起探讨学习交流。

    微信图片_20230824113259.jpg

    微信图片_20230824113305.jpg


  • 上一篇: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
  • 下一篇:上海拓美医疗安亭项目组6S成果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