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附属医院学科建设探索

发布时间: 2022-12-25 15:11    浏览量:838
  • 上一篇: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关系
  • 下一篇:飞利浦请您注意如遇MR设备突发停电,请立刻联系我们
  • 文章来源: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22,38 (7):530-534

    作者:  董婷  喻丹  吴珊珊  王少辉  胡佩武  唐琨

    DOI:10.3760/cma.j.cn111325-20220104-00005

    摘  要


    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为加快推进一流医院建设,某高校附属医院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实行学科差异化发展、构建学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强化其应用、以项目制的形式进行过程管理等进行学科建设管理。2018年,医院将各学科分为领军学科、优势学科、骨干学科、骨干培育学科和潜力学科5个层级,按照不同力度给予分级经费支持;将各层级学科2015年至2018年的学科建设评估得分的中位数作为未来2年(2019年和2020年)的考核达标分值,引导学科对标学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高位谋划。对2019年和2020年的学科建设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得分达到考核达标分值的学科有38个,其中得分为考核达标分值2倍以上的学科16个,仅有7个学科的得分低于考核达标分值;医院在学科声誉、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及社会贡献等方面均取得阶段性进展,初步实现了对医院学科建设的有效引导。

    前  言


    为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22年2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1-2]。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核心,是一项包括医疗、教学、科研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正日益受到各级医疗机构的重视[3-4]。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附属医院,在国内外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如何洞悉学科发展方向,把握学科发展新规律,实现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是医院管理者高度关注的问题[5-6]。为落实“学科分层建设,差异化发展”的学科建设战略规划,某院出台学科建设管理办法与经费管理办法,并构建学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引导学科高质量发展。

    一、医院学科建设管理策略


    (一)做好顶层设计,为学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强化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统筹职能,成立学科建设办公室,全方位统筹推进医院学科建设工作。出台指导文件,以临床业务科室为学科建设实施主体,以职能部门、党群部门为辅,动员全院参与学科建设。对标“双一流”建设中国家对学科建设的要求,成立医院学科建设相关工作小组,由其作为责任主体,协同多方确保各项学科建设任务的有序推进。建立党委委员及党支部书记联系学科工作机制,党委委员及党支部书记根据工作分工负责联系对应的学科,主动做好学科建设指导与协调等工作,协助解决学科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困难。

    (二)实行差异化发展,为学科建设提供经费保障。2018年,医院对各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逐一进行了现场专题调研,全面了解其建设现状;邀请熟悉医院学科建设情况的外院专家,根据各学科当前的建设基础、规划目标和保障措施等进行现场评审;以“学科基础得分+专家评审得分”进行综合评价,最终确定了3个领军学科、8个优势学科、10个骨干学科、3个骨干培育学科和22个潜力学科。医院设立学科建设专项经费,每年投入4000万元,以在公平竞争中体现扶优扶强扶特为原则,对不同层级学科按照不同力度给予分级支持,每年的最高资助金额分别为领军学科300万元、优势学科200万元、骨干学科100万元、骨干培育学科50万元以及潜力学科10万元。旨在通过差异化发展战略与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层次结构,引导学科发展方向,扩大学科领先优势,实现医院综合实力快速提升。

    (三)构建医院学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学科发展。建立学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提升医院学科内涵建设不可或缺[7-8]。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有较高实用性的评价指标对于引领医院学科发展方向,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医院学科建设办公室以公立医院、附属医院、学科建设、指标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数据库中检索2010年以来发表的相关文献,梳理在医疗、教学与科研等维度的学科建设评价指标,同时以“一流导向”和“缺失导向”为基本原则,进一步丰富和赋权学科建设评价指标,引导学科高质量发展[9-10]

    1.以“一流导向”原则遴选指标:对标教育部学位中心组织开展的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动态监测指标体系等设置的目标指标[11-13],确定了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贡献和国际影响5个一级指标,以及70个二级指标。在二级指标构建时,充分考虑教育部学位中心的学科评估导向等。例如,将学生的国际交流情况纳入人才培养指标体系;基于科学研究评价不“唯论文、唯影响因子”的导向,突出代表性论文的权重,强调科技成果转化[14];社会贡献方面,突出学科在智库功能发挥,标准、诊疗规范和指南共识制定等方面的社会服务功能。

    2.以“缺失导向”原则遴选指标:梳理医院学科建设现状,在当前表现不佳或尚未实现突破的关键指标方面给予引导,如一级指标中纳入学科声誉,对应的二级指标纳入第三方机构的学术排名(中国医院及专科声誉排行榜/中国医院科技量值)及在国内主流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等)的任职情况,对于新增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层次人才等指标赋予较大的权重;下调已有较好产出指标的权重,如医院国家级项目的年度立项数已位列全国第3名,年度SCI论文发表总数居全国医院的前5名,故适当降低对应指标的权重。鼓励学科集中力量攻关医学领域热点前沿和新兴前沿,争取在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原创性成果、国家级人才团队、国家级平台、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等方面取得持续突破。

    3.学科建设评价指标的优化与确定:通过专家咨询法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组织学科带头人、参与教育部学科评估等重大工作任务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医院教授委员会和医院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召开3次院内专家咨询论证会,对指标体系的设置框架、指标构成、指标赋分等内容进行论证。根据反馈意见,进一步强化指标体系的“一流导向”,删除“SCI论文影响因子<5、省级科研项目”等医院已有良好产出的指标,以成果产出为导向,降低科研项目的权重。最终确定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63个,并结合医院实际优化指标赋分,将医院的定性战略目标定量化,更加强调学科的内涵建设,确定了最终的医院学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表1)。

    微信图片_20221225150331.png

    (四)以项目制的形式推进,为学科建设提供过程保障。学科建设以项目制进行管理,即根据学科建设评价指标确定学科的目标规划并配备支持经费,坚持“助推培育”理念,促进其高质量成果干预性增长。此外,为保证经费的合理高效使用,各学科将学科目标规划与目标责任人进行“精准对接”,学科统筹指标由学科责任人负责,具体到团队或个人的规划目标由目标责任人负责。医院与学科、学科与目标责任人分别签订责任状,将责任层层压实。

    (五)强化医院学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为合理调动全院各层级学科积极性,鼓励其对标学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高位谋划,医院核算评估各层级学科在分层建设启动前4年(2015年至2018年)的学科建设情况,将4年业绩的评估得分中位数作为其未来2年(2019年至2020年)的考核达标分值,分别为:领军学科150分,优势学科85分,骨干学科40分,骨干培育学科25分,潜力学科10分,即要求各学科力争在未来2年实现业绩翻番。在实际操作中,鼓励各学科参照考核达标分值进行2倍高位规划,进一步完善学科规划,强化前瞻性投入,助力学科规划目标实现干预性增长。具体指标得分将作为学科建设评价的核心参考依据。同时,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科设置、带头人聘任与考核、职称晋升指标体系设置以及医院资源分配等的重要依据。

    (六)动态监测医院学科建设进展,建立进展发布融媒体矩阵。为保障与学科的高效对接,医院学科建设办公室遴选各学科的中坚力量和精英分子组建了学科秘书团队,由其负责按月上报本学科建设进展,实现对学科数据的有效监测。医院推出了多个学科进展信息发布渠道,为学科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如在医院办公系统与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中设置学科建设栏目等;医院学科建设办公室根据国内外医学学科建设最新进展编制每周1期的双一流动态周报,根据本院的学科建设进展和需求每月编制学科发展研究报告,供全院学习和借鉴,促进学科建设健康发展。

    二、医院学科建设成效

    (一)学科建设评价得分情况:对2019年和2020年的学科建设情况进行考核,得分达标的学科有38个,其中得分超过考核达标分值2倍者16个,各层级学科的最高得分分别为领军学科353.0分,优势学科179.7分,骨干学科95.4分,骨干培育学科69.9分,潜力学科52.2分。有7个学科的得分低于考核达标分值。

    (二)学科建设评价指标完成情况:医院在中国医院及专科声誉排行榜中的综合排名由2017年度的第21位上升至2019年度的第13位,进入专科排名前10位的专科由5个增加为11个;在中国医院科技量值的综合排名由2017年度的第20位上升至2019年度的第10位;新增专科分会主任委员1人、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协会副会长8人、专科分会常务委员或协会常务理事27人,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3人、国家万人计划拔尖人才2人、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1人。科学研究产出有较大提升,新获批国家级项目216项、国家级重大或重点项目项目/课题18项、横向经费500万元以上的项目5项;发表影响因子>7的SCI论文150篇,其中2篇发表于Science等顶级期刊;新获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51项,完成专利转化9项,其中单项转化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有3项。社会服务标志性成果也显著增加,主编临床诊疗指南与专家共识47项。

    三、讨论


    当前国内诸多单位开展了医院学科建设研究,部分医院设立学科建设办公室,主要围绕学科建设制度建立、加强人才培养、设立考评体系、构建平台、营造氛围等方面着手推进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笔者结合某院的实践对“双一流”建设高校附属医院的学科建设提出建议。

    (一)通过合理设定评价指标引导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学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合理性直接决定了学科建设效果[15-16]。首先,应严格遵循“一流导向”遴选指标,明确建设要求,让学科通过对标确定建设目标;其次,注重指标达成难度设定的合理性,既要提高标准,鼓励学科在冲击高显示度指标方面对自身提出更高要求,又要避免制定学科建设目标时脱离实际,好高骛远。如,某院制定了需要业绩翻2番的考核达标分值,又鼓励各学科参照考核达标分值进行2倍高位规划,实证研究结果证实了其有效性。

    (二)学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应持续动态优化:医院学科建设应遵循动态管理原则,首先应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及时进行调整。如,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的《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强调人才培养的质量、要将思政教育放在首位、要坚决破除“五唯”顽疾、秉承医教研协同综合评价等[17]。某院对相应指标做出调整,对SCI论文将结合分区和影响因子进行综合评价;强调师德师能统一;突出社会服务贡献;强化对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标志性、原创性、突破性成果的认可等。其次,不同医院的学科发展存在差异,同一医院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科建设需求也不同,因此要充分考虑指标体系的适用性问题,既要坚持“一流导向和缺失导向”原则,又要结合医院实际,确保各学科的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充分发挥指标体系在学科建设中的“指挥棒”作用[18]

    (三)强化建设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建设初期,某院制定了与考核指标体系配套的经费管理办法,学科也编制了相应的两年期规划及预算,并将建设目标及预算的落实与具体团队或个人挂钩,以期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来促进规划目标的实现。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存在学科主任对本学科建设经费的使用与管理缺乏统筹、经费使用与规划目标不匹配等问题,建设期经费使用与规划完成情况无法完全精确匹配,从而出现指标绩效考核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医院从学科规划目标设置、经费预算等方面提出进一步要求,通过强化精细化管理做实“责权利”统一。

    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长期工程。经过2年的探索实践,某院的学科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当前的学科建设评价与人事晋升、绩效考核、研究生导师评定等工作尚未实现完全互通;学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无法体现学科之间的差异(如外科、内科及医技科室间的差异),缺乏与国内同一专业领域“一流”学科之间的横向比较、扩展与延伸,无法呈现学科在全国范围内本专业领域的优势与不足,不利于学科有针对性地取长补短,实现学科专业的突破性发展。未来还需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管理,为实现一流医院建设目标提供核心支撑。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董婷:文章设计、采集与分析数据、文章撰写;喻丹: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为文章撰写提供指导;吴珊珊、王少辉、胡佩武: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唐琨:对文章进行指导、对重要的论文内容进行关键修正

    参考文献(略)

    医工融合创新中心1.jpg

  • 上一篇: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关系
  • 下一篇:飞利浦请您注意如遇MR设备突发停电,请立刻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