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医院科研与成果转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下称“华西医院”)是业内公认的标杆之一。在今年7月6日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暨2018-2022五年总科技量值榜(ASTEM)中,华西医院以100分的满分成绩获得STEM、ASTEM两项第一。放眼全球,最新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名中,华西医院位列全球医疗机构第10位,国内第1位。
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华西医院在国内也是成绩斐然。今年6月17日发布的《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排行榜(2022)》综合榜单中,华西医院位列第二,同时也是专利授权量最高(851件)、发明专利授权量最高(451件)、专利合作条约(PCT)申请量最高(9项)的医院,并且在转化金额榜单(到账金额)中排名第二,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共同成为全国唯一两所到账转化金额突破2千万的医院。
2021年9月,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主任刘进教授捐出一个亿设立规培专项基金的消息,在医疗圈内外都引起关注,人们对这1亿元的来源感到好奇。而这是刘进教授和团队研发的“新型骨骼肌松弛药物”“超长效局麻药”两类麻醉新药,通过华西医院与药企签署的专利许可及项目合作开发合同实现了转化。根据华西医院内部的激励政策,刘进教授获得了1亿元的奖励。
医生往往承担着巨大的临床工作量,尤其是在一家大型三甲医院,如何激励医生从繁重的临床工作中抽出时间做科研?做出科研成果后,医院如何帮助医生实现成果转化,并让科研成果“反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面对新兴的医工融合趋势,医院应当如何规划?7月21日至23日举行的第八届中国现代医院管理能力建设与发展大会上,主办方就医学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有关问题,与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进行了对话。
话题1:众所周知,医生的临床工作很繁重,尤其是在华西这样的大型三甲医院,医生每天的门诊和手术量都是巨大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激励医生抽出时间,从事医学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
李为民:医学创新是医生的重要职责。一名医生应当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难点问题,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找到新的解决方案,改善患者的诊疗效果。然而,医生工作非常繁忙。因此,要调动他们从事科研工作、进行临床转化的积极性,就需要出台一系列的举措。华西医院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医学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
第一,打造创新的文化氛围。华西医院将建院日11月3号设为医院的创新日,从而在全院形成创新的文化氛围。不论是临床技术的创新、科技的创新,还是管理的创新,要让所有员工都融入到创新的文化中。
第二,建立创新的平台。华西医院构建了涵盖基础研究、转化研究、临床研究、产业化研究、上市后研究的创新平台,形成了一条医学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服务链。只要一名医生在临床上发现了问题,都可以在这些创新服务平台上展开探索,找到答案。
第三,设立创新的基金。一名医生有了科研想法,也有了平台,还需要的就是资金。华西医院设立了转化创新方面的基金,特别是成果孵化的基金,进一步推动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
第四,推出激励政策。在华西医院,科研成果转化所得的80%-90%将奖励给科研团队,团队可以将其用于人力资源支出,也可以用于后续继续进行科研与转化。
话题2:医生做出科研成果后,由于临床工作繁忙、对转化流程不熟悉等原因,可能难以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华西医院如何帮助做出科研成果的医生完成转化?
李为民:第一,帮助申请专利保护。每当医生取得新的研究成果,华西医院都会鼓励其尽早申报专利,提供相关的指导,并且报销申报专利和维护专利的费用。
第二,基金孵化。申报了专利,还需要将专利转化成产品。华西医院建立了成果转化基金,每年拿出2000万元,对已经获批的专利进行小规模的概念验证和产品转化试验。
第三,帮助对接企业。华西医院通过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积极帮助研究者对接相应的、适合的企业,推动研究成果的进一步转化。
第四,支持临床验证。华西医院转化医学综合楼共有187张研究型病床,可以对已经转化成功的产品进行一期临床试验,获得产品通过国家药监局审批所必需的临床试验数据,加速产品获批上市。
话题3:科研选题与方向也会影响成果转化。在科研方向上,华西医院建立了怎样的导向?
李为民:所有的医学研究都应当与临床需求和国家战略相结合,特别是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进行研究。华西医院的科研有三个重点导向:
第一,导向临床需求。在华西医院,所有的研究都是从临床问题出发,针对目前临床上面临的难点问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系统性的研究。
第二,导向国家战略。新冠疫情发生后,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快速核酸检测。因此,华西医院第一时间组织科研团队进行攻关,迅速开发出核酸快速检测及辨析式检测试剂盒并用于临床。针对新冠疫苗,华西医院魏于全院士也组织团队进行快速攻关,开发出全球首个针对新冠病毒XBB系列变异株的疫苗,在全球范围内紧急使用,也体现了为国家所需所急进行研究。
第三,导向自主知识产权。我们希望通过科研与成果转化,进一步实现医学产品的中国产、中国造、中国方案,重点是要对卡脖子技术进行攻关,让中国产品能够替代进口产品,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
话题4:华西医院如何加强科研与成果转化方面的国际合作,让本院科研同国际接轨?
李为民:国际合作是推动医院科研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抓手。华西医院主要推出了以下几个举措:
第一,与海外机构进行合作。例如,华西医院与牛津大学联合建立了华西-牛津消化道肿瘤研究中心,与澳大利亚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进行合作,共同推动医学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
第二,建立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一方面,派出我院的专家和年轻医生到海外交流学习;另一方面,邀请国外的专家学者到华西医院进行交流。
第三,举办双边国际会议。一年以华西医院为主会场,一年以国外的大学为主会场,促进双方人员的交流,以及前沿技术和经验的分享。
第四,启动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由华西医院牵头,让全球的专家和医疗机构都加入到我院的临床研究中。例如,近期,《柳叶刀》杂志发表了我院神经外科游潮教授与澳大利亚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共同发起的急性脑出血强化降压相关治疗研究项目试验(INTERACT)。这项全球多中心研究旨在解决脑出血治疗优化的问题,有望改变脑出血治疗的指南。
话题5:高质量发展是国家明确提出的公立医院发展方向,也是医院效益提升的需要。加强医学创新与科研转化,对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有何助益?
李为民:第一,有利于医院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医学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够集聚一大批多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同时培养年轻骨干,助力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第二,有利于医院临床水平的提升。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医生能够找到新的诊疗方法和技术,进一步改善一些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效果,提高患者治疗的安全性,从而提升医院的临床水平,与医院高质量发展中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要求相契合。
第三,有利于推动医院创新。通过医学创新和转化研究,能够针对临床上一些疑难、前沿的问题进行探索,最终实现从0到1的突破,帮助医院突破卡脖子临床技术的限制,从而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
话题6:医工融合可以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也吸引了许多医院对此进行布局。华西医院在医工融合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未来有何规划?
李为民:医工融合是推动医院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基础研究实现临床转化,产出能够改善临床诊疗效果的产品和方案的重要路径,更是未来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华西医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医工融合:
第一,搭建医工融合的平台。华西医院组建了医学+信息、医学+材料、医学+生命科学等方向的医工交叉融合中心,搭建了相应的研究平台,为我们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提供了技术平台支撑。
第二,组建多学科人才组成的医工融合团队。团队成员不仅包括临床医生,还有来自材料、生命科学、化学化工、工业制造、信息技术等专业领域的人才。每当临床医生提出一个问题,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都会参与研究方案的设计。之后,由医学相关人员进行研究,由工科相关人员负责产品制造和生产,最后再由医学相关人员进行临床验证。多学科交叉的团队,为医工融合提供了非常紧密的组织构架。
第三,设立医工融合的基金。华西医院启动了一些针对医工融合的基金,四川大学和华西医院都分别拨出了面向医工融合的经费。
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华西医院在医工融合上已经初见成效。例如,肺癌早期的影像学特异性低,因此易漏诊或误诊为炎症、结核等非肿瘤性疾病。对此,华西医院通过多学科的医工融合研究团队,开发出相应的人工智能辅助产品用于早期肺癌的诊断,全面提升了肺癌的早期诊断率。现在,华西医院的肺癌早期诊断率已经从过去的15.2%提升到40.2%,上述成果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来源:医学界智库;撰文丨黄思宇;责编丨宋昆仑
声明: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及分享更多信息,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谢谢!
医工融合创新中心编辑:蒋琴(实习生)
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审核:朱宗达
欢迎关注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公众号,一起探讨学习交流。